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是保護個人隱私權的重要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意間洩露他人的個人資料,但這些行為可能涉及違法,甚至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本文將詳細解析個資法的定義、適用範圍,以及公開他人姓名、電話等資訊的法律後果,幫助您避免觸犯相關法律。
一、什麼是個資法?
1. 個資法的定義
個資法全稱為《個人資料保護法》,旨在保護個人資料免於被非法收集、處理或利用,並保障資訊所有者的隱私權。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 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二、個人資料檔案:指依系統建立而得以自動化機器或其他非自動化方式檢索、整理之個人資料之集合。
三、蒐集:指以任何方式取得個人資料。
四、處理:指為建立或利用個人資料檔案所為資料之記錄、輸入、儲存、編輯、更正、複製、檢索、刪除、輸出、連結或內部傳送。
五、利用:指將蒐集之個人資料為處理以外之使用。
六、國際傳輸:指將個人資料作跨國(境)之處理或利用。
七、公務機關:指依法行使公權力之中央或地方機關或行政法人。
八、非公務機關:指前款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團體。
九、當事人:指個人資料之本人。
根據個資法,個人資料指的是能夠直接或間接識別個人身分的各類資訊,包括但不限於:
- 姓名
- 電話號碼
- 身分證字號
- 電子郵件地址
- 地址
2. 個資法的適用對象
個資法適用於以下情境:
- 公務機關在執行業務時處理個人資料。
- 非公務機關(如企業、個人)在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時。
無論是有意或無意洩露他人個資,行為人都可能面臨法律責任。
二、將他人姓名電話貼在網路上的法律風險
(一)違反個資法的可能性
將他人的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貼在網路上,可能構成違反個資法的行為。具體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涉及以下問題:
- 未經當事人同意蒐集或公開個資
個資法規定,蒐集或公開他人個資需取得當事人的明確同意,否則即屬違法。 - 造成當事人權益受損
公開個資可能導致當事人受到騷擾、詐騙等損害,行為人需為此負責。
(二)刑事責任
個人資料保護法 第41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第六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一條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根據個資法第41條,若違法公開他人個資且情節嚴重,行為人可能面臨:
- 處罰金:可處新台幣100萬元以下罰金。
- 刑事處罰: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
(三)民事責任
若因公開個資導致當事人遭受損害,行為人還可能需要負擔民事賠償責任,賠償金額將根據損害程度決定。
三、公開他人個資的常見情境與法律後果
情境一:網路評論或糾紛
在網路平台上,為了揭露他人行為不當,公開對方姓名與電話號碼是常見情況。但即便目的是正當的,若未經對方同意,依然屬於違法。
情境二:報復行為
A男因感情糾紛,將前任女友B女的姓名與電話號碼張貼在社交媒體上,並附帶侮辱性言語,導致前任遭受大量騷擾。法院判決A男行為違反個資法,處以罰金及賠償損失。
或因私人恩怨而惡意洩露對方個資,如在社交媒體張貼電話、住址等資訊,情節嚴重時可能構成誹謗罪或恐嚇罪。
情境三:商業用途
若以商業用途為目的,例如利用名單進行行銷,未經同意蒐集或使用客戶個資,可能面臨巨額罰款。例如A公司未經客戶同意,將客戶資料販售給第三方行銷公司,最終被主管機關開罰新台幣200萬元,並要求立即停止違法行為。
四、如何避免觸法?
(一) 蒐集與使用個資時的注意事項
- 取得明確同意
在蒐集、處理或公開他人個資之前,必須以書面或電子方式取得當事人的同意。 - 遵循資料最小化原則
僅蒐集或使用業務所需的必要資訊,避免過度蒐集。 - 保護個資安全
採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如加密或設置訪問權限,防止資料外洩。
(二)發現他人違法公開您的個資怎麼辦?
- 蒐集證據
如截圖、錄音等,證明個資被非法公開的情況。 - 向主管機關檢舉
可向當地地方法院檢察署或個資法主管機關檢舉違法行為。 - 尋求法律協助
聘請律師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要求停止違法行為並賠償損害。
五、結語
個資法的制定是為了保障每個人隱私不受侵害。在現代資訊化社會中,無論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都需謹慎處理他人的個人資料。將他人姓名、電話等資訊張貼於網路,不僅可能導致當事人遭受損害,也可能讓行為人面臨法律責任。若您對個資法的適用或其他相關問題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律師,以確保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