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小孩不肯見你怎麼辦?全面解析會面交往權,是權利也是義務!

離婚後孩子拒絕與你見面,是否無解?本文深入探討「會面交往權」的法律依據、法院實務判決、父母應有的行為,以及如何保護與修復親子關係。

一、離婚後孩子不肯見你,是誰的錯?

孩子不願意見父或母的情況,在離婚案件中屢見不鮮。有時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創傷尚未痊癒;有時候,則是因為某一方家長過度影響、甚至刻意阻撓。

這不只是情感的問題,更涉及法律上的「會面交往權」保障。根據《民法》第1055-1條,離婚後未直接監護的父母,仍享有與子女會面交往的權利與義務。

父母雙方應該避免讓子女在情緒或忠誠上產生衝突,這會導致長期心理傷害。法院與社工也經常提醒:破壞親子連結的父母,其實是在傷害孩子未來的情感發展與價值觀。

二、會面交往權的法律依據與意義

1. 會面交往權是什麼?

會面交往權,是指未與子女同住的父或母,有權利與未成年子女會面、通信、交流情感的權利,並非可任意拋棄或拒絕的「選擇性行為」。

這個權利也代表一種「法律義務」,即便雙方感情已斷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關係仍應受到尊重與保護。

2. 法律條文摘錄

條文名稱重點內容
父母與子女有會面、通信之權利與義務。法院可定其方法。
民法第1055-1條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未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酌定其與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但其會面交往有妨害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變更之

這些規定保障了孩子有持續與雙親維持關係的權利,也賦予父母穩定維繫情感的法律依據。

三、孩子拒絕見你,法院怎麼看?

常見情況與法院觀點:

情境法院見解
孩子被一方家長灌輸負面觀念法院通常會要求重新安排輔導式會面
孩子主動排斥某一方若非明確虐待或重大原因,法院會鼓勵恢復交往
孩子青春期表達強烈排拒法院會視年齡與成熟度考量,仍會安排漸進式交往

法院傾向將「會面交往」視為促進兒童健全發展的一環,即便遭遇阻力,仍會主張藉由第三方協助或專業機構安排,逐步恢復親子聯繫。

若遇到對方惡意妨礙孩子見你,例如轉學、搬家、甚至更換電話號碼,法院也可能裁罰妨礙方或調整監護權。

四、父母應有的心態與行動策略

1. 先處理「關係」,再談「權利」

切勿以法律作為唯一手段逼迫孩子見面,因為真正的親情是靠信任與陪伴建立的。即使已經拿到法院的裁定,也應思考孩子的情緒接受度與真實感受。

2. 正面溝通的策略

  • 傳遞溫暖簡訊,不責備、不逼迫
  • 主動關心孩子的生活,例如課業、活動、興趣
  • 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讓孩子自然看到你關心的行為
  • 藉由中立第三方(例如:祖父母、老師)傳遞善意

3. 絕對禁止的行為

  • 指責孩子「變心」或「偏袒」另一方
  • 在他人面前批評對方家長(孩子會感受到敵意)
  • 送過度昂貴禮物試圖討好(會造成壓力)

五、法律程序怎麼走?如何爭取合理的會面安排

1. 聲請會面交往之調解或審判

若對方阻止會面,或孩子排斥過度,可向家庭法院聲請調解或審判處理。

程序名稱說明所需時間
調解程序雙方協議達成會面安排約1–3個月
審判程序由法院裁定會面條件與方式約3–6個月
緊急處分急迫情況(如阻絕連結),法院可臨時裁定約1–2週

聲請人需準備證據,例如與孩子過往相處照片、通訊紀錄、第三方證言等。

2. 可要求的會面方式與彈性安排

會面型態適用情況
每週會面適用情感連結良好之親子關係
隔週過夜年紀較大或關係穩定之孩子
視訊通話距離遙遠或孩子初期抗拒
學校接送/短暫相處修復初期適用,逐步建立互信

法院也會考量雙方生活作息、交通距離、孩子學業壓力,進行彈性裁定。

六、輔導式會面如何進行?法院安排輔導見面的流程

法院為避免孩子承受過多壓力,會安排專業社工或心理師陪同的輔導式會面,以下是常見機構與模式:

  • 地方法院家庭服務中心
  • 衛生福利部立案的兒童心理輔導機構
  • 教育局下屬學校輔導室(由老師或社工協助)

過程中,第三方人員會觀察孩子反應,並協助雙方逐步拉近距離。也會記錄會面情況,供法院後續裁定參考。

七、案例解析:當孩子拒絕會面,法院這樣判

案例一:母親阻撓會面,法院裁罰並強制安排見面

案情簡述:
父親每月依判決固定探視子女,但母親多次以「孩子情緒不穩」為由拒絕讓見。法院調查發現,母親未積極配合,反而誤導孩子對父親產生敵意。

法院裁定:

  • 強制執行會面安排
  • 要求母親參加親職教育課程
  • 若再妨礙會面,將裁罰新台幣5萬元以上罰鍰

案例二:孩子強烈拒絕見父親,法院暫停會面安排

案情簡述:
孩子多年與母親生活,父親未主動聯絡。突向法院聲請恢復會面交往,但孩子明確表示拒絕見面,且有情緒困擾與恐懼反應。

法院裁定:

  • 暫停會面交往
  • 建議父親進行親職輔導與家庭諮商
  • 未來可視狀況再聲請恢復交往安排

八、常見問答(Q&A)

Q1:孩子已說不想見另一方父母,法院還會強制嗎?

會依孩子年齡與成熟度判斷,但法院通常傾向「保有交往權」,以輔導方式逐步修復關係。

Q2:對方阻止孩子見面,我可以提告嗎?

若對方違反法院裁定妨礙會面交往權,可聲請「強制執行」,並請求法院裁罰或變更監護權。

Q3:我現在生活困難,沒時間會面,是否可放棄?

會面權屬於「義務性質」,不能無故拒絕。若有實際困難,可向對方協商或向法院聲請調整方式或次數。

Q4:法院是否會聽取孩子的意見?

會,尤其在孩子滿7歲以上或達相當認知程度後,法院多會安排兒童面談,了解其意願與安全感。

九、從關係修復到法律維權:建議與心得

親權不是拿來「爭」的,而是用來「陪伴」的。許多父母在離婚後,把焦點放在勝敗與責任劃分,卻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穩定的情感支持」。

修復與孩子的關係,不是只靠法院命令。從你願意「理解孩子為什麼拒絕你」的那一刻開始,才是真正重建的第一步。

請記得:孩子拒絕與你見面,不一定是討厭你,而可能是對過去家庭衝突的防衛反應。若你能誠實地面對自己過去在親子關係中可能的缺席、冷漠或失控情緒,就能真正展開修復的第一步。

若你正面臨這樣的困境,請不要單打獨鬥。尋求律師、心理師與社工等專業支持,制定出可行的會面方案,才能真正守護你與孩子的親情。

官方line免費諮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