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法是什麼?把別人的姓名電話貼在網路上會有刑責嗎?

違反個資法

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是保護個人隱私權的重要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意間洩露他人的個人資料,但這些行為可能涉及違法,甚至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本文將詳細解析個資法的定義、適用範圍,以及公開他人姓名、電話等資訊的法律後果,幫助您避免觸犯相關法律。


一、什麼是個資法?

1. 個資法的定義

個資法全稱為《個人資料保護法》,旨在保護個人資料免於被非法收集、處理或利用,並保障資訊所有者的隱私權。

根據個資法,個人資料指的是能夠直接或間接識別個人身分的各類資訊,包括但不限於:

  • 姓名
  • 電話號碼
  • 身分證字號
  • 電子郵件地址
  • 地址

2. 個資法的適用對象

個資法適用於以下情境:

  1. 公務機關在執行業務時處理個人資料。
  2. 非公務機關(如企業、個人)在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時。

無論是有意或無意洩露他人個資,行為人都可能面臨法律責任。


二、將他人姓名電話貼在網路上的法律風險

(一)違反個資法的可能性

將他人的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貼在網路上,可能構成違反個資法的行為。具體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涉及以下問題:

  1. 未經當事人同意蒐集或公開個資
    個資法規定,蒐集或公開他人個資需取得當事人的明確同意,否則即屬違法。
  2. 造成當事人權益受損
    公開個資可能導致當事人受到騷擾、詐騙等損害,行為人需為此負責。

(二)刑事責任

根據個資法第41條,若違法公開他人個資且情節嚴重,行為人可能面臨:

  • 處罰金:可處新台幣100萬元以下罰金。
  • 刑事處罰: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

(三)民事責任

若因公開個資導致當事人遭受損害,行為人還可能需要負擔民事賠償責任,賠償金額將根據損害程度決定。


三、公開他人個資的常見情境與法律後果

情境一:網路評論或糾紛

在網路平台上,為了揭露他人行為不當,公開對方姓名與電話號碼是常見情況。但即便目的是正當的,若未經對方同意,依然屬於違法。

情境二:報復行為

違反個資法

A男因感情糾紛,將前任女友B女的姓名與電話號碼張貼在社交媒體上,並附帶侮辱性言語,導致前任遭受大量騷擾。法院判決A男行為違反個資法,處以罰金及賠償損失。

或因私人恩怨而惡意洩露對方個資,如在社交媒體張貼電話、住址等資訊,情節嚴重時可能構成誹謗罪或恐嚇罪。

情境三:商業用途

若以商業用途為目的,例如利用名單進行行銷,未經同意蒐集或使用客戶個資,可能面臨巨額罰款。例如A公司未經客戶同意,將客戶資料販售給第三方行銷公司,最終被主管機關開罰新台幣200萬元,並要求立即停止違法行為。


四、如何避免觸法?

(一) 蒐集與使用個資時的注意事項

  1. 取得明確同意
    在蒐集、處理或公開他人個資之前,必須以書面或電子方式取得當事人的同意。
  2. 遵循資料最小化原則
    僅蒐集或使用業務所需的必要資訊,避免過度蒐集。
  3. 保護個資安全
    採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如加密或設置訪問權限,防止資料外洩。

(二)發現他人違法公開您的個資怎麼辦?

  1. 蒐集證據
    如截圖、錄音等,證明個資被非法公開的情況。
  2. 向主管機關檢舉
    可向當地地方法院檢察署或個資法主管機關檢舉違法行為。
  3. 尋求法律協助
    聘請律師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要求停止違法行為並賠償損害。

官方line免費諮詢


五、結語

個資法的制定是為了保障每個人隱私不受侵害。在現代資訊化社會中,無論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都需謹慎處理他人的個人資料。將他人姓名、電話等資訊張貼於網路,不僅可能導致當事人遭受損害,也可能讓行為人面臨法律責任。若您對個資法的適用或其他相關問題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律師,以確保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規範。

返回頂端